新型工业一路高歌奋进
—— 黔西南建州40周年工业发展扫描
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军
“最后一条生产线在2月底完成安装,现在4条生产线开始正常生产,年产钽144吨、铌720吨,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今年预计产值可达3亿元。”稀美资源(贵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玮锋对记者说。
稀美资源科技公司
稀美资源(贵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钽铌是稀有金属产品,是一种耐高温材料,主要用在军工、航天航空、电子行业。公司于2020年9月入驻义龙新区,2021年6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
日前,走进稀美资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4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工人各司其职,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黔西南州着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骅骏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排全省第3位。
今年以来,黔西南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着力为企业做好要素保障,积极护航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州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轻工业太轻,重工业不重”曾是黔西南工业发展的标签。如何实现工业的“破”与“立”呢?黔西南人居安思危,迎难而上,新型工业化正布局黔西南。
农业光伏电站建设项目
1-2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0.0%;制造业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5%。
新型工业化事关我州经济发展全局,是州委、州政府的重大战略,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如今,一大批“专精特深”的新型工业建设项目正在黔西南纵深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通道、大资源、大区位、大市场”的经济优势和格局逐步形成,为黔西南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而推动黔西南经济快车的核心动力就是飞速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
贵州固鑫新材料公司棕刚玉段砂生产现场
2002年,《黔西南州“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纲要》提出:调整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国有经济自身效益的改善和提高,鼓励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决好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全面改善。
面对新型工业之路,加快富民兴州速度,进一步提升黔西南在全省、全国经济位次的迫切要求,黔西南州不断探索工业发展新模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黔西南工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向新型工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8年7月,泰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点火投产。这条生产线是贵州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充分运用当今水泥生产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突出了环保、优质、低耗、节能、高效等特点。
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2009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完成92.4亿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1亿元,增长12%;产品销售率达到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亿元。
如今,盘江两岸嘹亮地响起“后来居上”的时代奋进号角。黔西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接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排序从2002年开始由“一二三”改变为“二三一”,实现历史性跨越。
如果说“十五”期间黔西南州初步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雏形,那么“十一五”时期则是黔西南州由传统工业向“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工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迈出重大步伐,重化工、煤化工基地开始形成。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化肥、甲醇、电石、PVC、烧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烟、酒、糖、茶、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工业,以苗药膏贴、输液制剂为主的制药工业,工业门类齐全。
元豪电厂 义龙融媒提供
黔西南州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做特、劣势企业淘汰的目标,充分发挥“大通道、大区位、大资源、大市场”四大优势,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化工、黄金、建材、医药、绿色食品等一批工业项目。
2010年11月,黔西南州提出“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4个,投资总额846亿元,涵盖煤化工、煤炭加工、电力、冶金、农产品加工、建材、制药、特色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等多个行业,为全州工业实现“质”和“量”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黔西南州紧跟时代步伐,把“工业强州”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盘江两岸掀起了工业狂潮。
2011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3亿元,同比增长51%;完成工业投资170亿元(工业口统计),同比增长42%;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20.9%,首次实现“强二”目标。
“十二五”时期,黔西南州坚持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三个目标”,抓产业促升级,抓企业强主体,抓园区上水平,抓投资上规模,抓民营优结构。
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8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42亿元,年均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95.6亿元增加到259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投资从3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50万元口径),年均增长60.9%。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户,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7个。
500千伏金州变新建3号主变 胡定林 摄
近年来,黔西南州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抢抓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深入推进“大电强网+大产业”和“煤电网产+”深度融合发展,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质量提升、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
如今,黔西南正阔步走在新型工业化的大道上,形势喜人。
近年来,黔西南全面融入贵州“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929.14亿元增加到1506.37亿元、年均增长10.2%,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202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关键之年。
2022年,黔西南州不断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新增入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户,推进工业大突破。加快工业集群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开发区聚集,力争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以上。支持义龙振华、兴仁登高等企业发展持续壮大,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产业链。
振华新材料公司 义龙融媒提供
2022年,黔西南州持续深入实施“千企改造”,推动义龙羚新材料二期、兴仁年产1.5万吨石墨烯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铝及铝深加工行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深入推进“万企融合”,建设融合标杆项目10个,示范带动100个,带动300户实体经济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这是黔西南工业发展史上的“空前盛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工业的高速发展正成为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黔西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工业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动力,把工业作为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工业大发展。
黔西南,工业建设的鼓点声更加铿锵激越。
黔西南,热浪裹袭的建设者依然挥汗如雨。
工业兴则州兴,工业强则州强。
黔西南工业正一路高歌奋进。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