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熊庭波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总结表彰暨动员部署会上发言
6月8日,全省驻村帮扶工作总结表彰暨动员部署会议在贵阳召开,兴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庭波荣获“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熊庭波有7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从“幕后”奔赴乡村振兴一线的他,在巴铃镇大普村驻村“舞台”上,用实际行动收获了村民的认可,为大普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图为熊庭波正在和村民们包装粽子
参加完表彰会后的熊庭波第一时间赶回大普村工作岗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大普村的粽粑加工坊和村民们包装粽子,整理粽叶、装米、装馅料、缠棉线、绑粽子,忙碌不停。
巴铃镇大普村驻村干部熊庭波说:“这段时间是我们粽子生产的黄金时期,从我们整个粽子的制作、包装,再到销售整个环节,我们村干部还有驻村干部全程参与,尤其是在赶订单的时候,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轮流加班加点到晚上两三点钟,这种是很正常、很常见的现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熊庭波来到大普村后,在立足大普村薏仁米主导产业基础上,积极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谋划,创新研制薏仁米粽粑,成立合作社,还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多点出击,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去年全村加工生产销售粽子2万多个,今年的订单量也在持续上涨。
熊庭波说:“其实当初我们到村里以后,发现老百姓除了传统的种植和依托厂的带动务工之外,没有进行深加工,老百姓的利益联结还有空间,我们来驻村以后就结合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薏仁米,还有我们老百姓包粽子的习俗,经过多方的调研,大家共商之后,最后达成共识来发展薏仁米粽子这个产业。”
产业的方向选定了,产业发展的主体选定了,但是要如何发展,谁来带头,才能推动大普薏仁米粽子品牌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益。
熊庭波说:“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面临了资金的困难和人手的困难,当时我们向帮扶单位争取了6.5万的帮扶资金,作为启动资金,这笔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后面通过大家共商下来,支书带头,我们大家买米、买原料,我也是出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买了炒锅,书记还自己垫钱买了高压锅,大家就是一起众筹来把这个产业推起来。面临人手的困难,我们是村干部、驻村干部大家一起上,加班加点干。”
图为熊庭波到田间地头开展工作
群众的“心上事”,工作的“上心事”,为让群众的腰包更鼓,熊庭波带头发展茶叶,利用媒体优势帮助10余人在巴铃重工业园区就近就业,通过邀请职校教师、科技特派员“送教上门”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8期,覆盖群众600人次,引导8户外出返乡群众发展种养殖产业,带动村内务工20人次,通过村内项目建设,引导100余户群众组建劳务队。目前,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已达15680元。熊庭波还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探索建立“村民说事”“积分制管理”等机制,围绕村庄清洁、家风文明、志愿服务等建立“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动能”。现在,村里300余户群众的厨房、厕所、庭院、圈舍“焕然一新”,矛盾纠纷率下降了80%。
巴铃镇大普村塘边寨组村民刘武明说:“原来我家这里是土地板,上来相当费力,厨房盖的也是破瓦,一个土灶台,没有卫生间,从熊记者来了,就把院坝、卫生间、厨房,样样给我们改建,现在整得漂漂亮亮的,他平时对我们都很关心,我很感谢熊记者。”
两年来,熊庭波逐渐成为乡亲们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自家人”,真正驻进了群众心坎里,新一轮驻村工作已经开始,本来驻村工作结束的熊庭波,又向组织提交了继续驻扎一线的申请。
图为熊庭波荣获“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
熊庭波说:“这次能荣获‘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这是组织、是人民给我的荣誉,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动力,在新一轮的驻村工作当中,我将紧紧围绕基层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发挥好媒体人这个资源优势,认真思考和谋划,通过抓薏仁米、茶叶等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让村集体经济更强,通过抓污水治理、宜居农房改造等项目建设,让老百姓生活的环境更美、更宜居。”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荣欢 杨昌金 报道)
编辑:吴林洁
责编:刘明霞 吴平修
二审:潘飞
终审:唐修元
总监制:赵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