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多彩贵州鲜明的底色是什么?那一定是绿色!因为贵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2013年7月和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来贺信。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视察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求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确定了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坐标。
于是,贵州大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设立“贵州生态日”、推出碳票试点和林业碳票+模式,探索“河长+林长”的协同共治机制……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故事在黔贵大地生动演绎,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于是,一场举世闻名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每年隆重举行,一座生态文明城市正在强势崛起,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正在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贵州篇章。
于是,乌江、都柳江、南北盘江……一条条清澈的河流,娄山关、雷公山、万峰林……一座座苍山绿海,乌蒙大草原、龙里大草原、阿西里西大草原……一个个绿浪草原……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高原画卷。
01
生态美是宜居宜游的向往天堂
肇兴侗寨。
依山而建的西江千户苗寨、“石头建筑的博物馆”的安顺高荡村、田园风光的肇兴侗寨、临河而成的镇远古城、最美生态曲线的加榜梯田,形成了贵州世世代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博物馆”。
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的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造就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省”美誉。今日的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旅游景区,正奋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爽爽的贵阳、凉都六盘水、21°的安顺、纳凉之地桐梓等地,正全力打造全国的避暑胜地,黔东南州正在打造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中国“村赛”之乡……
黄果树大瀑布。范晖 摄
今年夏季,被网友称为“一亿人在贵州旅游,还有三亿人在路上”,游客们用行动讲述着贵州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天堂。
02
生态美是产业的甜甜绽放
连绵起伏的贵州茶山。
追绿逐美,向富而进。贵州大力发展贵州茶、贵州刺梨、贵州黄牛、镇宁蜂糖李、食用菌、猕猴桃、赤水竹产业、麻江蓝莓、长顺绿壳鸡蛋、黔东南小香鸡、玛瑙红樱桃等特色生态农业,构建“山上有林经济、树上有果产业、林下有种养殖业、地下有中药材、水中有生态渔业”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把绿色的“厚度”转化成为产业的“甜度”,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更好地转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茶园面积7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655万亩,全年产量45.39万吨、产值606.2亿元。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2022年综合产值达150.8亿元。作为贵州生态精品水果的代表——镇宁蜂糖李,年产值近30亿元。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王忠枢 摄
遵义市赤水市“竹”经济节节高,132.8万亩的竹海成为当地的支柱生态产业,2022年竹产值达74.6亿元。
铜仁市德江县立足生态环境优势与资源优势,林下种植天麻,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种植面积达2万亩,总产量在4000吨以上,综合产值4.6亿元。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今年1至6月除了旅游综合收入66.91亿元外,还做足“花经济”生态产业文章,花卉销售超过168.14万元。
03
生态美是和美乡村的幸福模样
海雀村万亩林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摄
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曾是生态环境恶劣、“穷”的代名词,如今成为贵州“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村,森林覆盖率达77.2%,林木经济价值达上亿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33元,靠着万亩林海的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日子越过越滋润。
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284户人家中,就有经营民宿和饭店36户,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靠着气候温和、风光秀丽、空气质量优良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以来,花茂村全年接待游客60.4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73.85万元,还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04
生态美是奋进的“绿茵场”
贵州“村超”现场。韦贵金 摄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贵州为“绿”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56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95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1.35万平方公里,实施森林抚育4400余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64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7%上升到62.81%,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实施退耕还林面积、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国家储备林建设融资和放款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林地面积从1.32亿亩增加到1.69亿亩,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64%。湿地面积387万亩,草原面积282万亩。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达46处,新增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完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新增木本油料林228万亩,总面积达748万亩,年产优质木本食用油达2.4万吨;新造竹林约430万亩,总面积达506万亩;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森林面积达2960万亩;林业总产值从2012年40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35亿元。
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王星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构建起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体系,全省五级林长达46900余人。先后制定、修订涉林地方性法规14部,政府规章8部,依法治林取得长足进步。与川渝滇藏湘桂等周边省区建立了森林草原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森林火灾发生率,远低于国家控制指标。
新征程上的贵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正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精彩篇章。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