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AP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新闻中心>头条

兴仁: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美丽“乡愁”

2023-11-23 10:25 来源:兴仁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兴仁市以打造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对传统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赓续传统村落文脉,留住美丽“乡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兴仁市以打造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对传统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赓续传统村落文脉,留住美丽“乡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兴仁市传统村落一角

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

按照兴仁市委的统一部署,兴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进行专题调研,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体制机制,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宣传发动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好传统村落原有的古朴风貌、民风民俗。(改扩)建、管(理)、(保)护并重,对损害设施进行修缮,修旧如旧,抢救性保护工作迈出关键步伐。抓住新龙场镇何家大院、巴铃镇白卡村卡嘎寨等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项目建设契机,成立兴仁市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综合、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信访维稳等工作专班,明确专人抓落实。项目建设包括传统建筑保护修缮提升建设、消防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建设内容包括村庄“三园景观建设、农户户厕及卫浴提升改造、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及新建农村电商网店、励志超市建设”;特色农业培育建设内容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建设内容。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

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兴仁市人大常委会调查摸底,掌握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传统村落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些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用相关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强化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进行抢救性保护,还原古村落古建筑原貌,展现当地建筑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对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多渠道向上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让沉睡多年的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积极探索闯新路 厚植文化底蕴

兴仁市人大常委会把传统村落保护与非遗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打“文化旅游牌”,下大力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在巩固提升中持续开展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重视乡愁记忆的打造。以卡嘎寨传统村落为例,结合民族村寨创建等工作,以民族自然村寨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激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这盘棋,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为切入点,先后在屯脚镇鲤鱼村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人,以师带徒的形式手把手教,让民族文化植入传统村落保护文化基因。传承非遗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源头上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根和魂。

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在传统村落保留当地独特的文化形式,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居住在古村落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非遗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同时,通过传承非遗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传承非遗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向世人展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提高传统村落对外宣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合理利用

兴仁市人大常委会结合传统村落现状,兼顾不同遗产做好调研指导。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而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难度较大。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忽视,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传承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传统村落的文脉,不仅有完整的传统民居、丰富的民间文化、各具特色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代表特定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是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彰显差异和特色,当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是不可复制的,是人们乡愁的来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当地特色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特色农产品,避免产业模式同质化。

保护开发并重。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走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吃上旅游饭”。植入当地独特的文化基因,打造传统村落文化品牌。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古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当地群众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真正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

(供稿: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潘永旭 卢怀林 潘芮)

来源:兴仁人大微信公众号

责编:潘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