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市(州)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黔西南州专场。
黔西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在黔西南调研时的有关工作要求,聚焦“四新四化”,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加快推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建设,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取得新突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回升向好、逐季加快向好、质量效益提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103.14亿元,同比增长2.3%。
01 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坚持把黔西南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坐标系中分析审视,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
一是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坚持聚产业、延链条、扬特色、强基础、利长远,全力推动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特色轻工、新型建材、化工及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六大重点产业企业产能有效释放。坚持富矿精开,以煤、电为主的现代能源持续发力,以电解铝、铁合金为主的基础材料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兴仁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义龙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白酒、食品、健康医药为主的特色轻工,以石材为主的新型建材等产业板块稳定增长、持续发展。
今年1-10月,全州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40.98亿元,同比增长29.7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233.68亿元,同比增长3.4%,电解铝完成产值66.27亿元,同比增长47.72%。
二是城镇品质不断提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州府兴义为龙头,按照“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的思路,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城镇“四改”为主抓手,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前三季度,全州共改造老旧小区132个6270户,实施棚户区改造3692户,改造背街小巷575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433.09公里。新增城市道路35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4300个,新增公园绿地35.75公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
三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以守牢粮食安全为主线,以“白叶一号”感恩茶为示范,全力做优做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茶叶、薏仁米、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兴仁薏仁米”“贞丰顶坛花椒”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百强榜单,全州累计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9个。预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2.56万亩,完成粮食产量110.48万吨。率先申请注册“贵州菜心”公共品牌,发布贵州菜心等3个团体标准。
四是旅游产业加速提质升级。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面挖掘区域比较优势,围绕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策划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依托“一城六景”优势加快推进城景融合,成功举办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等数十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以筹备召开全省第十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契机,全面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招商推介、线路培育、产品开发,持续擦亮“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旅游品牌。
今年1-10月,黔西南州接待国内游客3735.43万人次,同比增长29.1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7.03%。实现旅游总收入360.79亿元,同比增长38.5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3.52%。兴义机场完成起降9187个架次、旅客吞吐量达82.7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加69.5%、98.5%。
五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在建的盘兴铁路累计完成投资40.31亿元,投资完成率85.29%,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我州贞丰县与安顺市关岭县交界的重要节点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同步规划建设集极限运动、自然观光、科普教育、主题研学等于一体桥旅融合项目。金州大桥、州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州中医院建设项目等有序推进,望谟油啥、兴仁新田等水库加快建设。
02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驻县督导,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46人,坚决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政治责任。
一是进一步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部门预警、精准帮扶、数据共享、档案管理、追责问责五项机制,切实解决监测识别、帮扶措施、基础信息不精准等问题,全州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是精准落实帮扶政策,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控辍保学保持动态清零,学生资助做到应助尽助。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应签尽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开工率100%,动态新增危房做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农村饮水实现“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
三是抓实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强化绿色高效增产技术应用,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培育壮大茶叶、水果、中药材、薏仁米等特色产业。成功打造“蜂王行动”“返岗直通车”等劳务品牌,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外出务工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公益性岗位和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实现稳中有增。
四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十三五”全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持续在公共服务、就业增收、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方面发力,安排财政衔接资金2.2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78个,落实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基本民生保障政策,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黔西南州易地搬迁工作经验做法得到《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丛书》刊载。
五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机制,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完成新(改)建户厕14521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30户以上自然村组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是聚焦产业协作、消费帮扶、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和社会帮扶等持续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高站位推进重点协作事项落实落细,共建“1+7+2”产业园区,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七是以兴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动辐射,构建机关干部带头服务、志愿队伍示范带动、群众组织广泛参与的创建模式,组建志愿队伍3826个,开展有效志愿项目2.68万个,总服务时长达580余万小时。州文化馆、兴义义工联合会、册亨县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在全国学雷锋活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获中央宣传部表彰。强化先进典型挖掘选树,推荐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中国好人榜2例3人、贵州好人榜5例6人、贵州新时代好少年1人。
03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建设
围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食品药品、医疗健康等康养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布局产业、谋划项目,推动“康养+”多业态协同发展,持续擦亮“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奋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康养产品供给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后花园”“国际旅游康养目的地”。
一是产业集群打造和标识品牌建设初显成效。全力打造中国最美“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事品牌,为建设“中国路跑之家”“中国路跑者训练基地”和推动路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万峰林民宿区域品牌打造初显成效,全州共有民宿客栈477家,仅万峰林区域就超过200家,逐渐形成贵州省最大的民宿集群,全州11家民宿获2022年“多彩山居·醉美心宿”最美民宿,兴义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家甲级民宿的县级城市。兴义候选世界地质公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审议通过,最终结果将于明年4-5月正式公布,国家林草局明确2024年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在黔西南州举办。
二是成功举办2023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21个国家和地区的74位国外嘉宾出席了大会,15808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运动赛事,成为黔西南办会历史上最具规模性、代表性的一次国际盛会。以承办大会为契机,完成了8个重点项目提质升级,发布了《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万峰林宣言》《“星辰”旅游城市联盟宣言》、国际山地温泉康养旅游先行示范点、国际山地徒步旅游示范线路等重要成果,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作为全省对外开放交流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序推进。深入开展“加油”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推介、陈列展示、文库建设,持续提升“加油”文化知名度。全力推进笔山书院建设,设立安龙加油书院,全面梳理黔西南书院文化源流和崇文重教文风文脉。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整理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打造“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境内出土铜车马、摇钱树、抚琴俑等国家一级文物45件,约占贵州省一半以上,积极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乐墓群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州有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扎实推进康养产业主体培育。重点培育了102个基础好、带动强、潜力大的市场主体,其中文化旅游企业16个、休闲度假企业5个、户外运动企业4个、食品药品企业66个,医疗保健企业11个。今年1-9月,全州旅游市场主体新增2019家,总量达23120家,康养相关产业项目累计实现产业到位资金5.23亿元。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46%提高到今年的63.19%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8年保持99%以上。持续探索推进万峰湖黔滇桂三省(区)跨区域治理,发布万峰湖保护条例,今年8月万峰湖被评为全省首批3条“美丽幸福河湖”之一。全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贞丰县白层鲁容片区分别获国家级、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六是民族团结持续巩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7+N进”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写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托高校、党校、博物馆、文化馆、记忆(乡愁)馆、陈列馆等,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8个。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为重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打造,形成“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