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人口
铜鼓村位于屯脚镇东部,距市区19公里、距313省道和镇政府5.5公里,东与坡脚村相邻,南接九头村,西与3A级鲤鱼村毗邻。地势整体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704米,最低1256米,平均海拔1457米。现全村共有527户2206人,党员49名,在此生活的民族有布依、苗、汉等民族,其中布依民族人口最多,占全村人口的86.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村内现有耕地面积4779.1亩(其中,水田2511亩、旱地2268.1亩)。林地面积8630.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55.7亩),森林覆盖率58%。村内有大田河流域的支流——长青河穿越而过,山水田树与勤劳的各民族自然和谐,风光无限。
拉聋组千年枫香树(摄影 沈俊)
自解放以来,在各级各届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尤其是2015年至2020年期间的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各级干部群众的努力更好,让昔日相对贫穷落后的铜鼓村彻底脱了贫,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改变,现有村级活动室和村卫生室各一个、学校一所、休闲娱乐广场四个,村、组、户路路相连,民房整齐有序,夜晚各条水泥道上的路灯在交相辉映。
该村因长青河流经此村,水资源丰富,农业产业较为发达,除有令人食之难忘的喷香白蟮泥大米外,还有薏仁米、玉米和生姜、早熟糯玉米、香菇等。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铜鼓村除水车组以外,其余13个组均属于安龙县的上北乡第七、第八保管辖。
1950年刚解放,因镇马路河村(也属安龙县上北乡)一带匪患严重,安龙县在全力剿匪中因战线长而调遣不便,战果不好,兴仁专署决定由相邻的兴仁县来接手此战斗任务。剿匪结束后,专署将包括铜鼓村在内的相关区域划归兴仁县长青管理区。
1956年,铜鼓村一带属于屯脚区长青民族乡。
1959年至1961年属四屯人民公社长青管理区,包括青丰、中心、和平、光明四个大队。
1958年12月贞丰、兴仁两县合并至1962年兴仁、贞丰分县期间,属兴仁县屯脚区长青人民公社,包括光明、青丰、坡脚、兴伍、屯上5个小村,乡政府在现在的马长田组。
1982年,属于屯脚区长青乡人民政府。
1992年“撤区并乡”后,铜鼓村属于屯脚镇人民政府下面的长青总支。
2007年12月机构改革,光明村与青丰村合并,并因村里有18面铜鼓、有专门的铜鼓表演队(现有一支31人)而命名为铜鼓村,共13个自然村寨14个组,2006年6月,省布依学会也因该村特点于授予屯脚镇为铜鼓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村布依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不少,其中获得省级名录的有四项:布依族摩经、布依族“二月二”铜鼓节、布依族为困难的邻人。
依族小打音乐、布依族铜鼓习俗。获得州级名录的有七项:布依族“狮子锣”、布依族剪纸、布依族刺梨酒、布依族丧俗家祭、布依族铜鼓九首、布依族古歌、布依族官亭祭祀。获得县级名录的有七项:布依族稻作习俗、布依族规约习俗、布依族十二月田歌、布依族祭山祝文“多光低昂老”、布依族童谣歌、布依族仪式歌、布依族礼俗歌,其中布依武术因其他因素被耽误,正在积极申报中,现将主要的非物质文化简介如下。
(一)布依铜鼓:
1、铜鼓起源:铜鼓制造在2000多年前已经初步成型,大约于西汉时,鼓面纹的主纹就开始统用了,以图纹集中铸造到鼓面上,并将“年”(铜鼓),“仃苏”(官厅),“聋苏”(神树),营盘,融合为一体,作为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标识和要求。作用一是驱散凶残猛兽;二是防御外敌入侵;三是驱赶“凶神恶煞”;四是祭祀、超荐树神;五是庆祝丰收,欢度节日。六是超度亡灵。不管年龄大小,都要用铜鼓超度。
2、鼓谱:村布依族不仅有铜鼓,而且还保存了历代承袭下来的鼓谱(用汉字记音的鼓谱手抄本)。鼓谱一般为“十二则”,长青片区的“十二则”中,附加起鼓和收尾各一节(布依族常称“节”为“首”),共有十四节。每节的含义分别为:第一节为报天庭、传地府、通人间。第二节为正月贺新春,击之为乐,祈祷四季平安。第三节为农活开始。第四节为三月下种。第二、三、四节合为春;第五节为精耕细作。第六节为田间管理。第七节为除草追肥,祭秧苗。第五、六、七节为夏;第八节为乐待丰收、吃新。全月可敲铜鼓为欢;第九节开镰收割。第十节修仓储粮。第八、九、十节为秋;第十一节为庆丰收,打“牛王粑”(糯米耙)祝福。并先喂耕牛。第十二节为享福休闲。第十三节为喜庆丰年,备办年贺。第十一、十二、十三节为冬;第十四节迎福归来,风调雨顺,万事吉祥。
(二)布依摩经:
“摩经”是布依族的一部长篇历史经典巨著,是一部叙述布依历史整个全貌的“古歌”。由于布依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摩经的传承只能凭口传心授,汉文化发展后,懂布依语和汉语者模仿汉《六书》,把口传“摩”记录下来逐渐整理成书,自成体系而相传。所以《摩经》是布依民族进行自我教育的“教科书”,也是布依族关于天文、地理、节令、民俗文化、农垦、婚姻等方面的、宗教信仰的百科全书,是记载布依民族数千年发展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摩经”的“摩”是布依语,“经”是汉语,分“大摩”和以祈福保安、驱邪逐鬼的“小摩”两大类,是整个布依民族祭祀、祷告、驱邪、保安、节日、教育、礼仪、丧葬、寿诞等必不可少的一部仪式经典,对研究古老土著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概貌和民族的心理素质、特征等有很高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古夜郎国的探寻方面,从中可窥探出一些重要的历史素材和资料。摩经强调人的道德规范,提倡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等,并代代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故该文化有其历史延续性,据现有史料统计,有记载的摩经传承人至今共七代。
(三)布依武术。
1950年前,铜鼓村除水车组外,其余各个自然村寨都属于南笼府(今安龙县)管辖。嘉庆年间,王囊仙起义,各类社会矛盾不断,为求自保,铜鼓村东瓜、拉聋等王姓布依民族也请武术教练前来传授青年子弟,既能健身更可自卫,自此布依武术在东瓜、拉聋开始世代相传。据现年81岁的第五代传承人王国利一边表演一边介绍说,布依武术主要有棍术、刀术、板凳武术、拳术四类。棍术主要有扫脚棍和四门开两种,对战中有砸、挡、扫、击,防守一体,五六人不仅难以及身,稍有不慎,瞬间被打翻。刀术主要是用两把短刀以前进或后退方式,上下左右,以刺、劈、抹方式步步进攻,敌人几乎无招架之力。拳术相似棍术,主要是反应在前,暗自站好步子,视敌肩动手举时,务必眼明手快地踩敌之脚,瞬间一个冲拳将敌击倒等,制敌效果很好。上世纪90年代末,屯脚集市粑粑街一带小偷十分猖獗,由于他们带有器,偷不成就明抢,百姓苦不堪言,镇派出所因人手少,就请王国利协助抓捕。有一次刚一上街就遇上4名盗贼正在行窃,派出所民警斥责仍然不收手,还挥刀挑衅他们。由于街上人多,不能开枪,王国利就亲自追上一名歹徒,叫他还群众的钱,这名歹徒挥着一把宝剑砍来,王国利闪身躲开,随之用白布绑住一个石头一扔,正缠住宝剑,他用力一拉,盗贼一个踉跄,被他顺势一脚踢倒,其余3名歹徒见状只好束手就擒。这样的抓捕例子不少,王国利当年也以其出色的武功,还被黔西南州人民法院聘请为保安两年。
(四)狮子锣
与铜鼓同源并相互依存,其演奏时只能默默念诵,万不可出声,仅有汉字翻译和记载的鼓谱等相关内容,平时全靠口传默诵。据布依老人说,在原始社会,狮子锣主要是起着驱赶野兽、应急和避灾警醒作用,后来演变为排忧解难的心理安慰等作用,但狮子锣有相关规定,只能在农历正月里开始吹起春风和七月间使用,意味着把魔鬼害虫等驱走,让庄稼风调雨顺。现铜鼓村东瓜、拉聋王氏家族保存有数百年的《锣谱》一本,传承人有王正丕等人。
文化教育和医疗事业
1950年前,光明村在合心组梁家办有一私塾,均是在房宽大的有钱人家,经济条件好的梁姓和东瓜、拉聋等组王姓等子弟可来此入学。解放后,梁姓地主家的房屋部分分给村民,主屋留给大队作为办公用房。1964年,大队人员分流后,村民就将此三间房拆除,建成光明学校使用。1978年,该校办到村级完小。1995年拆除瓦房,建成砖混结构的一层教学用房。1978年到2002年,作为长青学区的一教学点,办有1到3年级。2002年9月合并到长青小学。
长青学校创建于1944年,原为私塾,设在马长田寨子中(现村委会旁),解放后命名为马长田小学。1976年,迁到长青河畔,办有初级中学。1980年更名为长青小学, 1984年在校的北面建成了教学楼,2003年在校园南面建成教学楼及围墙、校门。2009年,学校自筹资金建成教师宿舍楼及保卫室,2010年—2012年利用生均公用经费完成校园地面硬化。2012年建成学生营养中餐食堂并投入使用,食堂建筑面积约110平方米,2014年学校申办寄宿制学校,2016年学校新增土地面积约11.6亩,用于建设学校,2018年8月,拆除1984年建成的教学楼、2009年自建的教师宿舍,当年新修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食堂餐厅、学生宿舍等,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我校占地面积是13492平方米,校舍面积是6774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约2500平方米,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教师队伍。90%的教师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目前,获中、小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有5人、2人副高级教师,学校现任班子平均年龄36岁。
2000年以前,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设备匮乏,药品品种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铜鼓村卫生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脱贫攻坚期间,村卫生室重建:明亮整洁的房间、规范的诊疗区域划分,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就医环境。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升级,一些常见的检查设备如血压计、血糖仪等得以配备,为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国家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和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提高,为村民看病贵、看病难减轻了负担。
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一)特色产业纷呈再现,助推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铜村通过引导和鼓励成立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合作社5个;在华诚公司扶持带动以及通过引进东西部对口扶贫企业——天苗食用菌有限公司1个,形成了产业与就业的发展双轨道路,5年来,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共流转土地(荒山)457亩,流转费160万元;500亩大坝中形成的早熟糯玉米、黑木耳、白芨、薏仁米、香稻、生姜、茶叶苗圃、烤烟、香菇等特色产业如火如荼;蜜蜂养殖和小黄牛养殖逐步推进,稳定性解决贫困户就业61户128人,户均年增加收入5800元。引导贫困户至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外出务工人员450人,按户均年收入1.1万元折算,全村一年可增加收入460万元。产业和就业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增收的重要渠道。在金融扶贫方面,全村共有39户享受142.5万元得到惠农贷款发展种养殖业,在增收壮大家庭经济上取得很大实效。
铜鼓村发展的食用菌产业——黑木耳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和庭院硬化;在全镇乃至全市唯一实现组组通广播的村;修建实现几十年铜鼓村人民的跨长青河桥梁一座,解决了上半村孩子读书绕行两公里读书难的问题。打通和硬化拉聋至屯上村拉熬寨、小兴至鲤鱼村喳拉组通村断头路各2公里。新安装246盏路灯,一举解决多年夜晚不便行路困难。新修建活动健身小广场3个;贯通生产路或消防通道四条(未硬化一条)。对长青河实行了有制度管护、有人护水、有人监督的各种举措,始终保证了山清水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居环境。同时,在黄冈学校赞助和市文联、镇政府的关心下,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为人民服务的窗口形象得到很大提高。
铜鼓村举行布依铜鼓村文化大型采风活动
(三)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铜鼓村抓住铜鼓之乡这一契机,以“二月二”布依铜鼓文化节,组建铜鼓文化表演队3支,120人,通过在市内外各种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展示,把铜鼓文化作为村的文化扶贫手段之一,为全村18户贫困户在增收带来一定帮助。
(撰稿人:兴仁文联 沈俊 )
编辑:刘明霞
责编:潘飞 陈合丽
编审:唐修元
总监制:赵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