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AP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新闻中心>乡镇

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万亩“摇钱树” 治愈“生态癌”

2022-04-11 09:50 来源:兴仁市融媒体中心
鼓励党员带头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一手抓的工作目标,倡导在开发中治理,在治理中开发的工作理念,率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质薄弱、肥力不足的荒山进行人工开垦,由政府统一发放枇杷苗木,成功打造了一批石头缝里的枇杷试验田,在实践中丰富了经验知识,振奋了群众治理石漠化的信心,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

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是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较为显著的地区之一,拥有国土面积15.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7892亩,林地1050亩,山坡25000亩,长期以来,受石漠化影响,土壤贫瘠,一度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许多农户不得不靠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2014年,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相关专家的建议下,九盘村开始着手种植五星枇杷,探索出一条适应石漠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激活了治愈“生态癌症”和提振经济发展势头的“干细胞”,九盘村成了群众嘴里的“管它旮旯不旮旯,照样种出‘黄金甲’”致富地。

强化意识,在观念转变上下功夫。群众的治理积极性,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成功与否。为增强群众意识,九盘村以村民会议为载体,搭建石漠化治理宣讲平台,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将石漠化治理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宣传突破口,重点对石漠化治理成功案例开展宣传,从而找准产业发展方向,转变群众的发展观念;鼓励党员带头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一手抓的工作目标,倡导在“开发中治理,在治理中开发”的工作理念,率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质薄弱、肥力不足的荒山进行人工开垦,由政府统一发放枇杷苗木,成功打造了一批石头缝里的枇杷“试验田”,在实践中丰富了经验知识,振奋了群众治理石漠化的信心,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

补齐短板,在水利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为解决土壤干燥,水源不足等难题,着手修建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形成“五纵一横”的灌溉体系,管道总长30余公里,在浇灌覆盖面上实现纵横延伸,同时利用山坡陡峭的地势,采取山顶引流+山腰拦水的蓄水模式,保障了旱季灌溉水源供给;挑选土质薄弱、岩石多的地段挖设排水沟,将水流引入小型蓄水池,实现蓄水排水一体化融合,保障了灌溉水源的“来处”;为进一步利用水资源和林木资源,发挥小型蓄水池的作用,推进蓄水养鱼与苗木浇灌深度融合,借助枇杷林发展生态养殖,将林下养鸡与养蜂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链外延,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

加强管理,在培育管护上下功夫。加强苗木管护,根据枇杷生长特点,常态化跟踪监测苗木长势;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将管护期间修剪的苗木枝叶和果实进行就地堆积,腐烂后分解形成肥料,为枇杷树提供养分,既保证了果实品质,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据九盘村枇杷协会会长王春立介绍,在“石头缝”里种植枇杷十分讲究,每株枇杷的间距需控制在2米左右,一是因为如果间距过小,会导致枇杷苗因水源汲取不充分影响生长,另外,倘若浇灌不均匀还会导致岩石外露,冲击泥沙;二是如果间距过大则根系起不到固定土壤的作用,遇上暴雨会造成土壤流失。

截至今年,九盘村已完成石漠化荒山治理17000余亩,枇杷种植规模达14000余亩,年产值在3000-4000万元左右。因枇杷效益逐年凸显,经济收入日益提高,马马崖镇九盘村掀起荒山开垦“热潮”,群众自发学习石漠化治理方法和枇杷种植相关知识,主动种植“摇钱树”,治疗“生态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吴明春 报道)

编辑:吴林洁 二审:潘飞 终审:刘宽怀

相关新闻